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生物系创建于1930年,后因战乱停办。1952年建立生物科,1959年与原合肥师范学院生物科合并成立生物系,2000年4月改建为生命科学学院。建院(系)86年以来,学院始终担负着育人兴邦的重任,为开创国内特色、省内一流、同类领先的生物气派而弦歌不辍,砥砺前行,曾经有王志稼、钱啸虎、刘承德、陈壁辉等几十位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教授在此执教。学院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层次,是几代人不断开拓,努力进取的结果,她风雨兼程,历经沧桑,踏着时代的节拍,迈着铿锵的步伐,走过了令人难忘的光辉岁月。
学院办学层次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园艺、应用生物科学和生物制药6个本科专业;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运动生物学等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职业技术教育:农林牧渔)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615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310人,硕士研究生220人,博士研究生30人,教育硕士55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质量高。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3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55人;同时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3人、安徽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3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安徽省高校骨干教师7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2人,十余位教师在国内外30个学术团体(机构)中担任职务。目前,全院81位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95%,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64人。学院本科生考研录取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三年来先后有百余名学生因学习、文体活动等成绩突出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平台载体丰富。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的基础实验中心是安徽省生物学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分子生物学》是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植物学》、《脊椎动物学》、《人体与动物生理》、《生物化学》、《普通生态学》是省级精品课程,植物学(含动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标本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中药日化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皖江城市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湖生态站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康卫生物制药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平台7个。学院现有校级科研机构8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1个(蛋白质工程及生物制药)、校级优秀创新团队2个(长江中下游物种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分子进化与重要生物资源的利用)、院级创新团队7个。2014年“长江中下游濒危物种致濒机制及保护生物学研究”入选校级特色优势研究领域,2015年我校特聘教授韩斌院士领衔成立了 “生命组学与健康研究中心” 安徽师范大学高端科研平台。学院教学科研用房分布于学院楼、生化楼、生理楼、电镜楼,总面积13000多平方米;图书资料总册数约9000册;实验仪器总价值3600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达28台(套)。生物标本馆由浸制、剥制、植物、生态等4个分馆组成,展区面积达2500平方米,馆藏标本共7万余件(套),是“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并被评选为安徽青年科技创新“双百示范点”中的“安徽青年科技传播示范点”。
长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院始终坚持“教学质量是立院之本、科学研究是强院之路,依法行政是治院之策”的办学宗旨,围绕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目标,全面培养和造就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系统全面、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胜任各级各类生物学教育或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