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食品伙伴网学习平台!
| 返回食品伙伴网 | 学生平台
 

张炳文:食品行业发展新需求背景下食育微专业建设的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8-17  浏览次数:928
       微专业是高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之举,同时也为高校提供了一种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越来越火热的微专业,能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未来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食品行业发展新需求背景下高校开设微专业要如何抓重点?

2023年8月3-4日山东烟台举办的“首届食品行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研讨会”上,食品伙伴网特别邀请了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副院长张炳文教授现场与大家分享《食品行业发展新需求下食品微专业建设的探讨与思考》,张炳文教授从食品行业热词、微专业发展、食育微专业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食品行业热词

 

2021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

调查时间:2022年1月15日-2月18日调查平台:食品伙伴网食品论坛

1、零添加49%

2、反食品浪费41%

3、生鲜电商37%

4、外卖平台“二选一”被罚36%

5、虚假宣传36%

6、校园食品安全35%

7、食材涨价29%

8、安全生产29%

9、过期食材28%

10、低端打假26%

 

“2022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

1、科技与狠活(得票数803关注度 58%)

2、土坑酸菜(得票数790 关注度57%)

3、预制菜(得票数711 关注度51%)

4、雪糕刺客(得票数646 关注度47%)

5、食品安全总监(得票数580 关注度42%)

 

预计2023年食品行业热词

 

—食养

—食育

—预制菜

—微专业

—食品与营养(新增专业硕士学位)

—食品营养与健康(新增本科专业、高职专业)

食养

传统食养就是在中医药和传统饮食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通过日常饮食的调理,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科学;

 现代食养科学是在传统食养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营养科学理论,使理论体系与评价指标更完善、更科学。

食育

  食育,也叫饮食行为教育,是以科学的营养知识,适合本国国情的先进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让国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育”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对“食育”教育缺乏了解,中小学生没有“食育”概念, 大学生对“食育”一词也是知之甚少。

——各大电视台推出的饮食、养生节目非常受欢迎,如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健康之路”、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浙江卫视的“健康最重要”等。

——保健食品、养生产品很有市场,说明人民群众对养生知识、饮食教育是很有需求的。

 ——科学谣言中,有关“营养”与“食品安全”内容的占据大部。

 

预制菜

具有中国特色的预制菜产业,从某种意义讲它是重要的人类饮食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人类食物营养科学进步的基础。   

1.热点 —— 政策、投资…

广东、山东、河南乃至全国掀起了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热潮,标志着预制菜的发展由市场驱动转为政府介入、宏观指导及微观推进。各地级市、区县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当地预制菜产业发展。

 

领跑产业发展的广东省已布局11个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各有千秋。

肇庆高要:打造大湾区预制菜“第一园”;

广州南沙:建预制菜进出口贸易示范区;

珠海斗门: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灯塔园区”崛起;

佛山南海: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高质量水产品牌;

江门蓬江:打造全球华侨预制菜高地;

韶关曲江:菌菇类预制菜独树一帜等。

山东省14地预制菜产业集群(园区)强势布局。

 

2.亮点 ——产业融合、便利化….

  *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攻克食品预处理、分离提取、混合均质、灌装包装、减损增效等技术瓶颈。建设一批集成度高、系统性强、能应用、可复制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打造一批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2022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也指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等精神加工,发展食品预处理、中央厨房等模式。创建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预制菜推动三产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预制菜产业是促进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重要载体。一头链接产地田头,一头链接市场餐桌,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运输和销售,带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在预制菜的火热是食品行业走向工业化、产业化的过程,整个产业链更加细分。种类比过去更加丰富多样,呈现消费水平多元化,迎合了市场需求变化的一些新的趋势。

 

3.痛点——技术研发、认知误区、消费宣教…

*重口味

*同质化

*从烹饪操作到食品工业,口味和工艺的转化

*“食材不新鲜”

*“不好吃”

*“加了很多食品添加剂与调味品,不健康”

4.关键点——选准卖点,良性发展

——营养与食品安全评价

——技术研发

——消费引导

——产品标准

——市场定位

——产品差异化

——风味多元化(调味科学合理化)

 

二、微专业发展

 

微专业

 微专业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某一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等,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构建新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微”—— 一般包含6-10门理论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环节,总学分控制在12-30学分,使学生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具有课程体系“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课程设计既系统又灵活、课程特色鲜明、修读年限短等特点。

微专业是聚焦新领域、新需求、新技能而设置的,属于新事物,尚未为社会广为知晓,其招生规模一般较小,先人一步抢占先机。

微专业证书由学校颁发,由信誉背书,与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上加盖的是同一枚***大学公章。

 

微专业和普通专业的区别

     微专业是学校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置的,招生计划、招生时间、培养方案、学业标准均有学校自主设定,微专业一般每年开设一轮,学生可以利用每周双休日通过1-2年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全部学分后,由学校制作并颁发xx大学“xx微专业”结业证明书。微专业学习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普通本科专业(主修专业)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经学校申报、教育厅、教育部审批备案后设置的,招生计划、招生时间等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学籍、毕业证书信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学士学位授予信息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学位网)备注。

 

三、食育类微专业建设

 

(一)食品行业发展新需求

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关注程度与自身健康科学素养之间的矛盾;

新科技带来的食品安全、谣言与自身健康科学素养之间的矛盾;

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科普资料有效供给不足;

。。。。。。

 

(二)传统文化融入专业

中国传统食养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证明中国传统食养智慧不仅符合中国以农耕为主的食物生产结构特点和自然环境资源条件,而且经过数千年经验总结,形成了非常合理、科学、多彩的内容。

 

(三)食养科学评价课程

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研究(搜集素材,加工素材)

文化解读--通俗的文化解读

合理宣教--讲好科普故事(能讲故事,会讲故事,善讲故事)

 

(四)产教融合共建专业

食育研学基地建设

旅游研学礼品与线路的开发

食育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建设  

食育文化内涵挖掘,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在影视、动漫、出版、新闻等文化领域上拓展空间

标准建设

。。。。。

 

   *食育基地的运行模式包含但不限于旅游参观式(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行、主题教育)、信息传媒式(线上教育、线下教育)、教学研发式(课堂教学、科研开发)、互动体验式(消费型、非消费型)等。

   *食育活动以达到食物营养与健康知识传播、技能培养及文化教育为目的,其活动形式包含但不限于讲座、研学游、科普电视节目、科普读物、科普小视频、食品工厂或农场参观旅游、食物营养知识竞赛或辩论赛、会议、食育类亲子活动等。在保证食育内容科学、准确的基础上,鼓励自由发挥,不断创新食育活动形式。

 

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是指通过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审核,可为公众提供科学、准确、高水准的食物营养教育,并作为国内食物营养教育的权威代表,对全国食物营养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

 

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承担政策宣贯、知识科普、试验示范、产业培育、三产融合、协同行动等六项职责,旨在聚焦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开展食物营养教育示范。

 

 最后张炳文教授希望针对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食物供给体系和东方膳食结构,与大家一起砥砺前行,开展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食育微专业建设工作。


      2023年8月17日

来源:食品教研圈公众号

?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