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近年来引起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主要原因种之一。此种藻华的暴发不仅会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滨海核电站的冷源取水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还有可能导致微真核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南海所创新团队对深圳大鹏湾2021年暴发的一次大规模球形棕囊藻藻华进行了跟踪调查,并采用18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微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对球形棕囊藻藻华暴发过程的响应。研究发现,暴发期的微真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高于消退期。微真核生物群落的组成在两个暴发阶段中有着显著差异。暴发期,Viridiplantae(绿色植物亚界)为优势物种,然而在消退期被
Dinoflagellata(甲藻门)取代。共现网络分析表明,暴发期微真核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比消退期更为复杂,关键类群随着藻华的发展而变化。此外,微真核生物群落的构建在暴发期主要受随机过程驱动,而在消退期则受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共同驱动。
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4075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2023TD1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1SD0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A1515010331)等项目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envres.2024.106374
2024年1月31日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