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食品伙伴网学习平台!
| 返回食品伙伴网 | 学生平台
 

我国学者在Nature子刊发表关于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重要综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25  来源:南京大学  浏览次数:50
近日,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了题为“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new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and gastrointestinal precancerous lesions”的综述论文。

介绍

消化道由口腔以及上、下胃肠道组成,是人体癌前病变的高发部位。口腔白斑(OLK)、增殖性疣状白斑(PVL)、口腔扁平苔藓(OLP)、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和口腔苔藓样病损(OLL)等病症构成了大多数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PMDs)。这些口腔潜在恶性疾患是口腔内的早期病损,发展为口腔癌的风险较高。胃肠道癌前病变(GPLs),包括巴雷特食管、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异常隐窝灶(ACF)和结直肠腺瘤,是一系列存在显著恶变风险的病理状况。这些病变通常进展缓慢,往往需要长期的临床观察和随访。

肠道和口腔分别是人体微生物群数量第一大和第二大的寄居部位。人们普遍认为,益生菌与有害病原体之间的失衡所导致的细菌生态失调,与包括口腔潜在恶性疾患和胃肠道癌前病变在内的众多疾病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进展突显了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工程益生菌在调节微生物群和增强黏膜免疫方面的潜力。已证实,几种益生菌菌株能够减小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病损面积,而一些益生元能够缓解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的张口受限症状。此外,使用几种益生菌菌株显著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而且,已有数种益生菌菌株被证实可预防巴雷特食管进展为食管腺癌,并抑制结直肠腺瘤的形成或进展。这些研究进展为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提供了很有前景的策略。

这篇综述探讨了有关使用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工程益生菌治疗口腔潜在恶性疾患和胃肠道癌前病变的现有证据。它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这些物质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评估了它们在临床应用整合方面的潜力。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方法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方向,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结论与展望

口腔潜在恶性疾患和胃肠道癌前病变的传统治疗方法虽已显示出一定的有限疗效,但目前迫切需要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和解决治疗后的复发问题、难治病例中的耐药问题,以及慢性病变中的癌变问题。随着人们对口腔和胃肠道微生物组的深入了解以及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工程益生菌在口腔潜在恶性疾患和胃肠道癌前病变的治疗管理方面具有潜力。

益生菌和益生元不仅有助于增强屏障功能、清除幽门螺杆菌等致病微生物,还能缓解抗生素耐药性并降低患癌风险,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且副作用较少。作为新兴的治疗手段,益生菌 / 益生元的应用可以为改善癌前病变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充满希望的途径,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口腔和胃肠道是消化道的连续部分。因此,未来的益生菌和益生元产品有望开发出能够同时调节口腔和胃肠道微生物组的多靶点治疗策略。此外,未来的个性化益生菌和益生元疗法将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不仅涉及单一菌株的应用,还包括菌株组合、益生元搭配、饮食干预以及对微生物群环境的全面调节。

尽管工程益生菌尚未应用于口腔和胃肠道癌前病变的临床治疗,但其具有稳定性、特异性、靶向性、高效性和相对安全性等优点,这可能使其在未来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然而,工程益生菌的应用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许多微生物缺乏可用的基因工具,这将益生菌的改造限制在少数几种菌株上。现有的基础机制理论尚不充分,这可能导致对益生菌的不当改造。此外,工程益生菌的微生物稳定性、留存时间和定植抗性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验证改造后益生菌的安全性,并且从临床研究到新药生产的工程益生菌调控过程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22-025-00688-9
13-25-18-52-1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