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饮用茶,尤其是绿茶,被认为有助于延缓衰老、预防多种与衰老相关疾病,且与茶特别是绿茶内含丰富的类黄酮成分有关[1][2][3]。茶叶天然产物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绿茶提取物及其中富含的酯型儿茶素表现出优异的抗衰老活性,具备开发为新型抗衰老功能食品原料和终端产品的潜力,为绿茶资源的高值利用开辟了新方向[4]。
进一步研究表明,酯型儿茶素在抗衰老活性和作用机制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苯丙素取代的酯型儿茶素类成分(PSECs)展现出优越的抗衰老活性,其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CN2024109099124)[4]。然而,这类PSECs在天然绿茶中的含量较低。为解决该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模拟绿茶加工中“酸性加热”条件的一步合成法,仅需1小时即可在克级规模高效制备多种PSECs。研究成功合成并鉴定了13个新化合物(PSEC1-13),通过红外光谱(IR)、紫外(UV)、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旋光、圆二色谱(CD)及电子圆二色谱(ECD)计算等多种手段,全面解析了其化学结构及绝对构型。
研究还发现,随着反应时间延长,PSECs可由A型逐步转化为B、C、D型,揭示了其在热加工条件下的演变路径。这一合成策略不仅模拟了绿茶加工过程,还为实现PSECs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PLC-HRMS)技术,在5月和9月采摘的茶树鲜叶及其制成绿茶中均检测到化合物1–13,说明这些新成分在茶叶中广泛存在。
功能研究显示,所合成的PSECs在秀丽隐杆线虫中表现出显着抗衰老活性。其中,PSEC13效果最为突出,可延长寿命达57%。该化合物通过激活HSF-1/DAF-16信号通路,上调热休克蛋白,尤其是HSP-16.2的表达,增强机体应激防御与蛋白质稳态。
进一步研究表明,PSEC13与HSP-16.2具有高亲和力结合能力,并能与其关键位点形成稳定氢键,展现出作为天然抗衰老候选分子的巨大潜力。
苯丙素取代的酯型儿茶素类成分(PSECs)的一步合成克级制备方法和抗衰老应用相关研究结果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25106515156,为该类化合物的相关应用和开发铺平了道路。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jafc.5c02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