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食品伙伴网学习平台!
| 返回食品伙伴网 | 学生平台
 

江苏大学郭志明教授:纳米材料驱动的光学传感器在食品农产品安全检测应用中的感知策略与实用挑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9  来源:江苏大学  浏览次数:382
2025年8月,江苏大学郭志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Top期刊《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Q1,中科院一区,IF: 12.0)上应邀发表了题为“Multiplexed optical sensors driven by nanomaterial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safety detection: From sensing strategies to practical challenges”的综述论文。江苏大学2024级博士研究生王文辉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郭志明教授。

该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4YFD21011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2412103,32472431)等资助。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农药、重金属、生物毒素和食源性致病菌等污染物构成了重大的公共健康风险。为了满足高灵敏快速检测需求并克服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研发了一系列创新的传感检测策略,如荧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和比色技术等。光学传感技术因其无损、实时监测和成本效益等优点,在食品安全分析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传感器在操作简单和快速信号转导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地将生化相互作用转化为可测量的输出,有望在提高检测精度和推动便携式技术的进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纳米材料进一步推动了光学传感器的发展,为准确检测食源性危害物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迄今为止,创新的光学传感平台与纳米材料的融合显示出卓越的灵敏度。

本文综述了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传感器及其食品农产品有害污染物检测应用进展,具体阐述了荧光、SERS、SPR和比色四种关键感知模式的基本设计原则和策略构建方法,同时评估了每种传感策略的优势和局限性。详细讨论了各种纳米材料在光学传感技术中的应用,包括金属纳米材料、半导体纳米材料和碳基纳米材料。重点介绍了光学传感器在检测农药、重金属、生物毒素和致病菌等关键食品污染物方面的实际应用。探讨了提高光学传感器分析性能的挑战和前景,并指出可持续纳米材料的制造;智能多模式系统的设计、人工智能算法的集成等未来发展思路。这项工作旨在为食品农产品中有害污染物的精确检测策略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创新见解。

综述亮点
1.光学传感器可实现快速、现场的食品安全监测
2.阐述了几种常见光学传感器的关键设计机制
3.梳理了先进纳米材料在光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4.探讨了光学传感器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突破性进展
5.探析了光学传感器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综述结论
传统分析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操作程序,冗长的处理时间,并需要专门的技术知识,从而限制了对快速现场筛选的适用性。光学传感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而成为一种特别有前途的检测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光学性能和表面功能化能力),在荧光、SERS、SPR和比色传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金属纳米颗粒(如金、银纳米粒子)通过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增强了信号强度,半导体和碳基纳米材料则提供了优异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得传感器在检测农药、重金属、生物毒素和病原体时表现出极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荧光、SERS、SPR和比色法等光学传感技术各具优势:荧光适用于痕量分析,SERS提供分子指纹特异性,SPR实现实时动态监测,比色法则便于现场快速筛查。尤其是双模式或多模式传感器(如荧光-比色、SERS-比色)通过信号互补和自验证机制,显着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复杂食品基质中表现出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结合智能手机的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功能,光学传感器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现场的转变。例如,通过RGB或HSV颜色分析,比色传感器可进行半定量甚至定量检测;SERS和荧光传感器则借助机器学习算法解析复杂光谱,大大降低了设备依赖性和操作难度,为食品安全现场监测提供了实用化解决方案。

13-25-18-52-1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