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食品伙伴网学习平台!
| 返回食品伙伴网 | 学生平台
 

武汉轻工大学何东平教授团队:改良型风味保留精炼工艺过程中牛油的化学性质、生物活性成分及挥发性化合物变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2  来源:武汉轻工大学  浏览次数:149
 2025年2月,武汉轻工大学何东平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Top期刊《Food Chemistry》(Q1,IF: 9.8)发表题为“Chemical property, bioactive constituent and volatile compound changes of beef tallow during an improved flavor-retaining refining approach”的研究性论文。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周力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郑美玉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武汉轻工大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食用油质量与安全)雷芬芬老师。

牛油因其独特的香气而备受推崇,需经过必要的精炼工艺以去除杂质并保留风味特征,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脂肪。本研究引入了一种创新的牛油精炼技术,重点通过酶解脱胶、碱性脱酸和吸附剂漂白技术来保留风味。这些方法使得磷脂水平降低(< 45 mg/kg)、游离脂肪酸(93.0%)和色素(最高85.6%)的减少。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同时维生素E抗氧化剂含量显著降低41.1%,导致牛肉脂肪精炼过程中的氧化诱导时间缩短至2.58小时。精炼后,胆固醇含量减少了34.2%,降至30.4 mg/100 g。通过电子鼻和HS-SPME-GC–MS方法进一步评估,发现牛油的风味特征变化微小,为牛肉脂肪精炼技术及其独特风味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本研究深入探索了牛油适度精炼工艺其品质和风味特性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品质更优、风味更加独特的牛油产品。

  研究亮点

酶解脱胶结合传统脱酸、脱色方法能够显着提升牛油精炼效果。精炼过程中牛油脂肪酸组分发生动态变化。精炼各阶段牛油的氧化诱导时间与生育酚和胆固醇含量具有显着相关性。适度精炼工艺能够有效保留牛油风味。
 
  研究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粗牛油精炼的最适方法,进一步证实酶解脱胶(利用PLA1)、碱性溶液脱酸和活性粘土吸附剂脱色在去除磷脂、游离脂肪酸和色素等方面的有效性。精炼后发现牛油的化学性质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在整个精炼步骤中脂肪酸组成发生了动态变化。此外,与粗牛油相比,氧化诱导时间缩短使精炼牛油中生育酚和胆固醇含量降低。通过电子鼻和HS-SPME-GC-MS分析揭示了风味化合物在精炼过程中的波动规律,证实合适的精炼方法对于保留牛油风味具有重要意义。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