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简介
背景: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问题。食品供应链复杂度不断提升,加之环境污染加剧,使得快速、可靠检测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离子及农药残留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分析技术在满足快速、准确的现场筛查需求方面常显不足。在此背景下,基于自组装纳米材料的荧光传感器因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能力及独特的可视化检测特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范围与方法:本综述聚焦芳香短肽的自组装行为与荧光特性,重点探讨其在荧光自组装体系中的作用。综述总结了芳香短肽在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及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了其作为传感材料的适配机制,并对芳香短肽荧光自组装体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主要发现与结论:芳香短肽的自组装主要由协同非共价相互作用驱动,其中 π-π 堆积在纳米纤维、水凝胶等纳米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金属离子(如 Zn²⁺、Cu²⁺)可通过配位作用动态调节荧光强度,而发色团 - 肽偶联则为自组装过程提供了额外调控途径。凭借固有的发光特性与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芳香短肽自组装体作为新型食品安全传感平台展现出巨大潜力。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ifs.2025.105361
综述结论
芳香短肽凭借独特的自组装行为与可调控的荧光特性,在食品安全传感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其纳米组装体兼具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高灵敏度、可靠准确性与环境稳定性,是实现食品污染物快速、灵敏、无损检测的理想候选材料。本综述系统探讨了以下内容:1)自组装芳香短肽纳米材料的分类;2)以 π-π 堆积和氢键为主导的自组装机制;3)芳香肽组装体的荧光调控策略;4)荧光芳香短肽材料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尽管研究已取得诸多突破,但荧光肽探针的长期稳定性与耐用性等问题仍是实际应用的关键障碍。要实现复杂食品基质中的实时、现场检测,必须解决这些局限性。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ifs.2025.105361
